晚上11点的能源化工系实验室灯火通明,这是化工与制药学院教授宋文静和研究生们的常态,“今日实验今日毕”是他们的基本共识。在这样紧张有序的科研节奏下,三年下来学生们“稳扎稳打”人均2篇SCI论文,毕业后或读博或进入企业研发岗,都有了十分不错的去向。
这位对学生“严管厚爱”的90导师宋文静,在她看似清秀瘦弱的外表下蕴藏着巨大的能量——17岁上大学,26岁博士毕业,35岁评上正教授。她长期致力于生物质催化转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项目3项,在ACS Catal、J Catal、Green Chem等化学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形成核心发明专利6件,荣获能源材2024年料和环境催化前沿研讨会“科学探索奖”。
同时,她多次获评武汉工程大学“巾帼十佳”“百佳导师”“优秀班主任”“工会积极分子”……一项项科研突破和荣誉的背后,是宋文静日积月累、坚定恒久的付出。

地地道道在工大产出成果
深耕生物质催化转化研究十年
催化研究是化学领域中至关重要且充满活力的分支,专注于探索如何通过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提高选择性或降低能耗,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生物质催化转化则是利用催化剂将农林废弃物、能源作物、藻类等生物质,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燃料和材料的过程,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博士毕业后我就一直在做生物质催化转化的研究,没有变过。”宋文静觉得,持续扎根一个领域做长线研究,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构建系统化的研究体系,是基础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2016年,26岁的宋文静完成了5年的硕博连读,获得厦门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一年后便来到武汉工程大学做博后,两年半后她入职化工与制药学院,在能源化工系担任讲师,今年初她评上教授。

这十年,围绕C-O/C=O键选择性活化与精准催化调控,她在催化剂设计及其与溶剂协同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突破了传统生物质利用中“脱氧”为主的技术范式,转向“碳-氧联用”制备高附加值含氧化合物。这些成果在ACS Catal、J Catal、Green Chem等化学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件,相关论文被Nat Catal、Angew、JACS等期刊多次引用,并被评价为“为生物质加氢催化剂设计提供了新范式”。
“细数这些年的研究积累,都是地地道道在工大产出的。”基于在生物质催化转化领域取得的科研突破,宋文静先后多次受邀在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技术与催化国际创新论坛、华中催化学术会议、能源材料与环境催化前沿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作报告分享。在2024能源材料与环境催化前沿研讨会上,她荣获“科学探索奖”,成为该领域具有学术影响力的青年学者。

一对一精准“催化”
“我和学生是命运共同体”
正在华中科技大学读博的宋梦雪五年前很难想象“自己竟然走上了学术道路。”当时她还沉浸在考研失利的沮丧中,从中山大学复试环节调剂回本校,成为了宋文静的第一届研究生。然而不到两年时间,在宋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她发表了3篇SCI论文,2件授权专利,毕业那年还获评了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宋老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让我觉得自己又行了,她是我的学术引路人。”宋梦雪读博的专业方向也是和催化相关,她和同门都觉得研究生阶段是和宋老师“深度捆绑”而无比充实的三年。从入学开始,宋文静便根据他们个人的兴趣和需求定下各自的课题方向,然后就是从早到晚的“实验室生涯”——手把手教他们做实验,逐字逐句帮他们改论文。
“我们经常打赌,看今天能不能比宋老师来得早,走得晚。”起初大家并不习惯这样的节奏,但是宋文静对科研的热情和执着感染了他们——除了上课和出差,她每天都在实验室,而且是“早7晚11”。每日反馈各自的实验情况,每周开组会汇报研究进度,在宋老师“自来卷式”的指导下,实验越做越有成效,论文和专利也接连发表,科研的甜头让整个课题组氛围越来越正向循环。

无论是找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宋文静要求她的每个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至少要拿出一篇像样的成果。“如果你想找工作,那我们就做偏成果转化的课题,带着你一起做项目;如果你要读博,我们就集中做基础研究。我和学生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是命运共同体。”抱着这样的信念,90后的宋文静已经成功托举了三位00后优秀硕士毕业生,除了宋梦雪,还有拿下国家奖学金、入职华海药业的万玉洁,以及获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入职中石化的蔡文青。
万玉洁应聘上华海药业质检分析师,除了2篇SCI论文,“得心应手的实验仪器操作技能”在面试环节被HR看中。研一刚进实验室时,她连天平都不会用,宋文静从零开始教她使用仪器设备、尝试实验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宋老师总是说做错了不要紧,最怕的是不做。”万玉洁从一开始的忐忑到勇于试错,最后在糠醛化合物氨化反应上做出成果。
“有宋老师在,就没有特别慌的时候,她对我们每个人都很上心。”万玉洁说,遇到宋文静这样的导师真的很幸运,她会一对一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成长,让大家都清楚自己要干什么,有困难她会“兜底”,让大家很有安全感,“她是绝不会让我们混文凭的。”

评上教授那一刻,
“我的科研才刚刚开始”
“我就感觉学生们都在嗷嗷待哺,不能让他们在原地打转。”宋文静提到学生语速变快,她不否认自己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且能感受到一些学生在前期压力很大。但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不久的她,对学生即将面临的毕业压力有着十分敏锐的洞悉和预警,“你不努力,三年后毕业论文100页的实验数据从哪里来呢?读完研究生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总得掌握?找工作也是需要有成果支撑的……”
“宋老师是个勤奋精干的青年学者,她做事情很有计划性和执行力。”化工与制药学院教授汪铁林介绍,在学校组建能源化工系的过程中,宋文静作为最年轻的“元老”与专业建设通向同行。从来校伊始,她深度参与了湖北省一流专业申报、工程认证、专业审核评估等重要事宜,她主讲的《石油化学》课程获评2023年湖北省一流线下课程,她所在的能源化工党支部入选了“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宋文静形容自己“每天像个陀螺一样在那儿转”,她在实验室对面的教师宿舍住了七八年的时间,除了唯一的爱好游泳,她的生活半径就只有“实验室、食堂、宿舍”。最近,她正在开展一个横向项目的技术研发,针对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烟草行业固废污染等问题,她带领团队与中烟集团合作,将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相结合,攻克了废弃烟草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的技术瓶颈。
“简单说就是把卷烟制造过程产生废弃烟草生物质,如烟杆和烟梗,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和功能材料。”宋文静带领团队聚焦生物质组分复杂、转化效率低等关键技术难题,创新提出“分级解聚-定向催化”策略,成功开发了废弃烟杆、烟梗制备含氧化合物及功能生物炭材料技术,构建“废弃生物质→化学品→功能材料”一体化工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这为企业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型做出切实贡献。
回溯近十年的科研历程,宋文静对武汉工程大学这片科研沃土充满感恩。尤其是刚来校在化药学院做博士后时,姜兴茂教授给她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年轻人要珍惜当下的科研环境,多吃苦、多做事”,姜教授的这些话刻在了宋文静的脑海里。硕博连读期间,她一心只想着按时毕业,但博士毕业后她发现,“学业的结束并不是人生的结束,反而是真正的开始。”由此成就了她在武汉工程大学埋头深耕的十年。
今年初,宋文静评上正教授的那一刻,她又开始觉得,“我的科研之路才刚刚开始。”
